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期货 > 期货业界 > 正文

期货大幅亏损 操盘手说亏了都算他的!

来源: 新浪财经综合  2018-05-14 14:58

期货大幅亏损,操盘手说亏了都算他的!

杨某委托操盘手朱某代为管理、操作其在香港某证券专设的期货账户,并承诺若赢利,朱某可提取利润额的40%作为酬金。孰料三个月后,账户亏损就达到360万港元,朱某为此承诺单方承担全部亏损,然而亏损还是继续扩大,至该账户停止交易后,账面亏损额达港币5776050.34元。为索赔,杨某一纸诉状将操盘手朱某告上了法庭。

近日,南通市中级法院对这起因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案作出终审判决,解除双方委托理财合同,被告朱某赔偿原告杨某5776050.34港元或者等值人民币。

炒期货,操盘手承诺“保值”

杨某与期货操盘手朱某系朋友关系。2015年12月,杨某与朱某经协商后,在微信上达成了委托操作协议:由朱某管理、操作杨某在香港某证券专设期货账户;若赢利,朱某提取利润额的40%作为酬金;双方确认按港币结算盈亏。

2015年12月9日起,杨某依约向该期货账户陆续汇款,转入初始资金折合港币合计6843895.06元,朱某亦按约操作期货账户。

然而,期货市场风云突变,风险难料。2016年1月27日,杨某惊讶地发现自己账户出现了100多万港元的亏损,赶紧在微信上询问朱某。朱某回答,“你不要担心,没几天就会回来的。”

2016年3月26日,杨某发现账户上已经亏损到360万港元,又在微信上询问朱某。朱回复说,“如不能拉回,我愿意赔偿你的全部损失。”2016年7月21日,杨某发现账户上资金回来了一点,但还亏损300万港元,当他再次询问朱某时,朱某在微信上说亏了都算他的。

亏损大,投资人告上法庭

在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里,朱某做足功课,拼尽全力。可惜天不遂人愿,杨某账户上的资金还是一再缩水。截至2017年6月底,该账户停止交易后,账面亏损额高达港币5776050.34元。

多次索赔无果,杨某遂一纸诉状将朱某告上了一审法院,请求法院判令解除双方的委托理财合同,被告赔偿损失本金5776050.34港元或者等值人民币。

一审法院审理认为,本案被告承诺保证原告财产本金无损失风险,实为委托理财合同中的保底条款,因这项约定忽视众所周知的期货市场高度风险,也明显有悖合同公平原则,故相关约定应认定无效,但无效保底条款并不影响合同其他部分的法律效力。双方未约定具体合同有效期,被告亦早已实际停止该账户的期货交易,故应支持原告解除理财合同的诉请。对于原告要求被告赔偿全部损失的主张,按照权利义务一致性原则,对于已然产生的亏损,宜参照双方关于盈利分享的比例予以分担,由被告赔偿损失总额港币5776050.34元中的40%,即港币计2310420.14元或者等值人民币。

一审判决后,原、被告均不服,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

法庭上,原告辩称,一审判决保底条款无效是错误的,被告应赔偿全部损失;被告则辩称,本案中出现的亏损由市场风险产生,其没有任何过错,不应承担赔偿责任,且一审认定保底条款无效,那么就该条款约定的风险承担及利润分成条款也无效,请求撤销一审判决,依法改判。

南通中院经审理认为,双方虽未签订书面的委托理财合同,但形成了事实上的委托理财关系。从双方的聊天记录中可推断双方曾约定如获利,原告应当给付被告利润的40%作为报酬,未有证据证明双方曾有过对出现亏损如何处理的约定。本案中双方争议的所谓“保底条款”是在出现大额亏损后,被告单方面作出的赔偿全部损失的承诺。本案中,被告作出承诺时,香港账户已发生巨额亏损。被告作出承诺的目的在于维持原告的信任,以继续操作香港账户,获得期待中的利润分成。

被告明知市场存在巨大的风险,在已发生重大损失的情况下,以承诺的方式换取合同的继续履行,该承诺系其真实意思表示,属于当事人对自身权利的处分,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合法有效,遂作出上述终审判决。

讲诚信,法官细说是非

对此,该案二审承办法官季建波介绍说,个人委托理财合同中的保底条款指合同中约定确保委托人收回本金,或者在收回本金的基础上获取一定收益的条款。《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第五十二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

据此,合同条款只要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定禁止性条款,就不应简单认定其无效。本案中,保底条款未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也非利用受托人的经验缺乏,不存在显失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反而体现了权利义务一致的原则,受托人承诺委托人可收回本金,如有盈利,受托人可在无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获取高额的利润。况且,本案与一般保底条款的约定存在区别,被告作出保底承诺是在已发生重大亏损之后,与事先签订保底条款相比,更能体现出被告自愿承担损失的意思表示及对自身操作水平的充分自信,对其而言,该承诺不存在所谓的失去公平,而本案正是基于被告的承诺,原告仍继续委托被告继续操作,以致发生了更大的损失,如认定该承诺无效,显然对原告有失公正,也有悖于民事活动所应遵守的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的诚信原则,故本案被告主张保底条款无效的请求,法院难以支持。

季建波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关于风险代理的民事法律行为屡见不鲜,根据民事法律关系所遵循的“契约自由、意思自治”原则,只要不含有欺诈、胁迫或显失公平等法律规定的情形,应当认定其法律效力。如果横加干涉,轻易认定其无效,可能导致对委托人明显不公,且易于助长受托人的失信行为。

作者:陈 坚 顾建兵

来源:江苏法制报

[责任编辑:CX真]

网友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快速登录